上回书(英飞凌芯片简史)说到,IGBT自面世以来,历经数代技术更迭,标志性的技术包括平面栅+NPT结构的IGBT2,沟槽栅+场截止结构的IGBT3和IGBT4,表面覆铜及铜绑定线的IGBT5等。现今,英飞凌IGBT芯片的“当家掌门”已由IGBT7接任。IGBT7采用微沟槽(micro pattern trench)技术,沟道密度更高,元胞间距也经过精心设计,并且优化了寄生电容参数,从而实现极低的导通压降和优化的开关性能。
IGBT7从2019年问世至今,从首发的T7,到成为拥有S7,H7,T7,E7,P7等完整系列的大家族。这几大系列之间,究竟有何区别?它们各自的适用领域又都在哪里?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来解析一下。
首先,在英飞凌已经商业化的IGBT7产品中,不同的IGBT7系列分布在不同的电压等级中:
■ 650V:T7,H7
■ 1200V:S7,H7,T7,E7,P7
■ 1700V:E7,P7
■ 2300V:E7
在同一电压级中,以1200V为例,我们可以按开关速度来进行排序,H7>S7>T7>E7>P7
■ H7是高速芯片,面向开关频率较高的光伏、充电桩等应用,Vcesat 1.7V;
■ S7是快速芯片,能够实现导通损耗与开关速度的最佳平衡,Vcesat 1.65V;
■ T7芯片小功率单管和模块,主要面向电机驱动应用,用在Easy,Econo等封装,Vcesat 1.55V;
■ E7是芯片是为中功率模块产品开发,导通压降1.5V,用于EconoDUAL™,62mm等封装中;
■ P7是芯片是为大功率模块产品开发,导通压降 1.27V,用于PrimPACK™模块中;
下面,我们按单管和模块两个系列,从实用的角度阐述一下各类产品的特性。